綜述TCD儀的產品定位和應用展望
發布日期:2018-08-7
作者:唐 俊 敏
筆者因所學和工作的關系,得以有機會走訪了國內的一些醫院,老師們的言傳身教,獲益匪淺。在此就TCD方面討論較多的一些問題,做一簡單個人總結。或有愚見,不吝指教。
一、TCD的定位
(1)指揮棒效應,與CT,MRI,DSA的關系
首先,大家都知道,顱內腦血管的檢查包括CT,MRI(核磁共振),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TCD四種檢查手段。在大型醫院,專科設置齊全,設備完善,四種檢查都具備,但因為工作原理的不同,此四種方式并不能相互取代,更多的應是協同關系和先后關系。
TCD無創,實時動態的特點,決定了它可以作為顱內疾病檢查的第一站。可以進行腦血管疾病及引起腦血管改變的疾病的檢查,腦血管機能的評價,危重病人的監護。根據其檢查結果,可判斷下一步是否還有必要行創傷性檢查,如DSA,或是CT,MRI。因為DSA作為腦血管狹窄的金標準,反映的是腦血管瞬間的形態學的變化,但其作為一種有創傷的檢查,注定了不會被頻繁使用,也不會輕易為受檢者所接受。經由TCD的指揮棒效應,篩查出病人再行DSA能大大提高疾病的檢出率。
CT,MRI作為影像學檢查提供的是大腦實質細胞的損害和形態學上改變的影像資料,其中MRI對血流非常敏感,其成像是基于流動血液與靜止腦組織信號而得到的,但對遠端血管較近端困難,該現象隨年齡增加而更明顯,且有放射性損傷。作為大型醫療設備,價格昂貴,很難普及。在暫時還沒有MRI的醫院,TCD對檢查,,篩查顱內腦血管疾病起著決定性作用。
因此,綜合各項檢查的特點,TCD應該作為顱內檢查優先進行的選項,在確診相關疾病的同時,為DSA起篩查作用,與CT,MRI起協同作用。
(2)普及化效應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營養膳食結構不斷改善,在欣喜的同時,多種富貴病和不良飲食習慣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日益高發,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相關疾病在疾病死亡率中已然排第二位。鑒于此類疾病預后不良,因此早期診治篩查就成為了關鍵。在有三高癥狀的人群或四十歲以上的人群中開展TCD的普查很有必要。經過腦血管的流行病學調查,可以建立腦血管高危人群檔案,進行重點監測和動態篩查觀察,有利于個體化篩查,改善癥狀,減輕預后。以南京科進公司生產的TCD產品為例,除傳統上把TCD作為標準配置的大型醫院,現國內有大量的基層醫院和體檢中心都配備了TCD,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TCD近年發展的熱點
TCD儀器的發展和應用一直與現代科技的進步,尤其與計算機的發展密切相關,始終朝智能化人性化方向發展。以南京科進公司生產的KJ系列TCD為例,開發出模塊化TCD儀,重量1公斤,配以筆記本電腦或一體機電腦操作。其輕便簡潔,功能強大的特點,使床邊檢查成為可能,手術以及危重病人的檢查和監護更簡單易行。在軟件功能上,除原有的正常值數據顯示,栓子跟蹤,M模功能,新開發的血管自動搜索功能,能追蹤探頭方向上各個不同深度的血流信號,方便快速定位血管。
伴隨著儀器性能的發展,TCD現主要運用于腦供血動脈狹窄或閉塞的檢測及側枝循環的建立、顱內壓增高和腦死亡的檢測,,以及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監測,微栓子的監測。
現關于腦死亡的日益引起關注,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醞釀完善中,TCD作為標準之一,對腦死亡的具有方便、靈活、易操作、可重復的特點。在近年來發表的一系列關于國內外專家運用TCD腦死亡的文章,意見也日漸統一,給TCD的運用帶來了更廣闊的空間。在微栓子監測和研究領域,我國的學術專家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沿。